上海环境

在线访谈

访谈实录

主题:新跨越、新出征——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做客《2022上海民生访谈》节目

时间:2022年07月06日 09时00分

嘉宾: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程鹏

摘要:7月6日,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做客《2022上海民生访谈》节目。

主持人: 今天做客2022上海广播民生访谈的嘉宾是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程局长你好。
嘉宾: 海波好,各位市民朋友好。
主持人: 特别感谢程局长来作客我们节目,上海的老百姓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
嘉宾: 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跟每位老百姓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
主持人: 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刚刚胜利召开,肯定了这五年上海生态环境工作的成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嘉宾: 党代会报告对过去五年全市生态环境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我们感到压力特别大,所以更要把工作做好。上海市生态环境部门将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抓环保、促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坚持做好环保的“加减乘除”,做好环境容量的“加法”,污染排放的“减法”,绿色发展的“乘法”,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的“除法”。在抓环保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巩固提升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在促发展方面,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为稳住经济基本盘做出环保方面的贡献。在惠民生方面,坚持生态惠民工程增量和提质并重,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保安全方面,加强危废、辐射、饮用水源地、环保设施项目隐患排查和安全监管。
主持人: 提到五年来的生态环境建设展现新面貌,能不能一开始给我们介绍一下环境质量改善的情况呢?
嘉宾: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上海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圆满地完成了“十三五”的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各项生态环境领域的约束性指标都超额完成了。比如PM2.5,“十三五”最早的时候,是53微克/立方米,国家下达给上海的任务是到“十三五”末实现37微克/立方米,我们自己加压是32微克/立方米,去年达到27微克/立方米,这是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低值。
主持人: 同比大幅下降,而且还远远超出国家给我们设定的目标。
嘉宾: 比国家目标还低了10微克。
主持人: 这个还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出去看到的蓝天非常多。
嘉宾: 确实比原来多了,包括水也是。水方面,主要河湖断面、地下水环境、海洋环境进一步改善,农用地土壤质量总体稳定,包括建设用地,都控制得比较好。
主持人: 老百姓知道生态环境局长来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在街上、马路上采访市民,他们有什么观点、意见、建议,或者是问题、看法,我们先来听一听。(播放音频)
主持人: 上海市民关注的点涉及方方面面。
嘉宾: 包括大气、水、低碳、购物袋、限塑等等,都非常关注。
主持人: 我们今天来好好聊一聊,刚刚您说的PM2.5,这是老百姓特别熟悉的指标,我们以前看到雾霾心里就发慌,现在天气在不断变好。这当中也有一个数值挺好,AQI,环境空气质量指数。
嘉宾: 从专业角度来讲叫空气质量指数AQI,A就是Air,Q就是Quality,空气质量里面包括两个P,四个氧。给人造成雾霾感觉的主要是PM10、PM2.5,后面还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一般参与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就是这六个指标。今年上半年,上海的空气质量是近八年来最好的,但是臭氧浓度比去年要高。2017年以来,臭氧已经连续五年超过PM2.5成为我市的主要污染物。
主持人: 我们一般认为,臭氧是好东西,杀毒、杀菌,去年我们的臭氧浓度上升了10%,这是好事啊,怎么变成了污染物?
嘉宾: 臭氧是一种氧化性很强的物质,大气当中的臭氧分成两类,90%是在离地面10~50公里的平流层里,另外10%是靠近地面的。平流层的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的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生命,包括人,是比较好的臭氧,就像“防晒霜”,保护我们不受紫外线的影响。臭氧的污染是指靠近地面的,超过一定浓度水平的,对人体健康以及动植物的生长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说会引发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所以我们把靠近地面的超过一定浓度的臭氧,叫“坏的臭氧”。
主持人: 一样都是臭氧,在天空上飘就“好”。
嘉宾: 平流层里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的辐射,靠近地面的臭氧如果浓度过高,对人体、植物都会有影响。
主持人: 这个很有意思,疫情封控时间长了以后,生产活动都没有了,人类活动也少了,臭氧的生成什么有关?
嘉宾: 臭氧这个事说起来比较复杂,因为有时候看着天很蓝,但却是“蓝天下的污染”。臭氧的前体物是氮氧化物和VOCs,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化学反应生成了臭氧。上半年,上海臭氧浓度高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长三角地区和全国很多地区,包括北上广深、成都,臭氧比去年都有所升高。这里有一个区域的概念,尤其是城市化地区比较集中的地方,臭氧的浓度提高了。第二,疫情管控以后,工厂停产了,车也不开了,相关的人类活动产生的VOCs和氮氧化物大幅下降,疫情期间两者下降的幅度不一致,夜间氮氧化物对臭氧的滴定作用减少了,导致臭氧夜间保持较高的浓度水平,提高了臭氧的背景浓度。第三,气象的条件不是很好,上半年较去年同期气温偏高,相对湿度偏低、风速偏小,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臭氧同比有所上升。下半年企业生产恢复以后,VOCs和氮氧化物的浓度预计比疫情期间会大幅度上升,所以今年本市臭氧污染的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我们将结合生态环境部关于空气质量改善夏季监督帮扶工作的相关部署,同时进一步协同长三角地区的联防联控,统筹做好VOCs和氮氧化物的协同减排,加强对臭氧的污染管控。
主持人: 环境治理很有意思,并不一定我们看到好了就好,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需要多污染物的协同治理,才能做到非常好的效果。刚才我们说的是天、空气,我们说蓝天碧水,老百姓最关心的一个是空气质量,一个是水环境,水环境的质量怎么样?
嘉宾: “十三五”期间水环境的质量显著改善。今年以来,地表水优Ⅲ类的段面占了93%,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个百分点,Ⅳ-Ⅴ类段面占7%,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0.3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对标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定位和市民亲水需求,水环境的治理将遵循“三水统筹,生态优先”原则,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巩固饮用水安全保障,保持整体水环境稳中向好,让“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碧水绿岸、鱼翔浅底”成为人民城市普遍的风景。
主持人: 这样老百姓生活当中蓝天碧水的感觉就有了。
嘉宾: 向市民朋友介绍一下上海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吉祥物——“碧水宝宝”,原型是长江江豚,它和青草沙水源地外型神似,为上海的水环境保护“代言”,为长江河口的生态系统“发声”,欢迎大家关注。
主持人: 说到江豚,这两年新闻报道也看到了湖北武汉、安徽铜陵都有江豚出现了,特别有意思,在江面上嬉戏,它的频繁出现说明环境大幅改善吧?
嘉宾: 江豚是2021年升级为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说明它很濒危了。江豚是食物链顶端的旗舰物种,频繁出现说明中下游的生境好了,水生态系统朝着更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变。长江更容易能够观测到江豚,说明环境保护措施得力,禁渔退捕、岸线整治、污染防治……都有了明显成效。不光是保护江豚,作为超大城市,我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划定了2082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的红线,设立了12处自然保护地,80%的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得到了有效保护。本市监测记录到鸟类种数增加到517种,还有一些野生动物回归到城市。
主持人: 我在青浦采访的时候,在一个公园,绿地比较大,惊喜地看到,这边是河,这边是跑道。我问那个地方叫什么?他说那个地方叫野生动物养伤地,受伤的野生动物在那儿可以疗养,我觉得就很有意思。
嘉宾: 给野生动物一个栖息空间,人类不要去打扰它。我在林业部门工作过,对于濒危的珍惜野生动物,是禁止游客跟它们近距离接触的,不能搂着大熊猫照相,法律是禁止的。要给野生动物喘息、休养生息,不受人类活动打扰的空间。
主持人: 养伤不需要你给它治疗,让它在土地上,水源旁边休息就可以了。说到野生动物,还有一些困扰,不知道您关注到没有?这些年,松江、杨浦的老百姓打电话来,说小区里面有小动物,像黄鼠狼,大的狸猫,这两年的数量频频增加,甚至还会攻击宠物和居民,已经影响到了居民的生活。您刚刚说的是生物多样性,这是不是生物多样性带来的新的矛盾?新的烦恼?
嘉宾: 野生动物包括野生的狸猫为什么快速增加?因为环境越来越好以后,食物、水很充足,还有一些居民喜欢投喂流浪猫、流浪狗,使得野生动物们也有食物。它们算不算是侵犯了人类的领地?早些年这些动物在上海、长江中下游都是很活跃的,本来这是它们的家园。城市化进程加快后,人类活动占了它们的空间。现在城市环境慢慢变好了,非法捕猎的行为得到遏制,它们慢慢回归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偶尔会有一些局部的困扰,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大势所趋。相信野生动物出没的频次增加,市民也会慢慢习惯,逐渐熟悉并和它们和谐共存,市民朋友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一定也会随着鸟叫虫鸣的增多而逐步提升。
主持人: 说到这里,记者今天也是到一个小区进行采访,据说这个小区里小动物特别多,我们也很感兴趣,现在记者已经到了现场,我们来接听一下电话,让他跟我们做一下介绍,看看现场的情况如何,现在来联系记者的电话。
主持人: 记者的电话还在接通当中。我还有一个问题,现在联合国有一个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次大会,COP15,中国是主席国。
嘉宾: 生物多样性公约我们是缔约方,今年中国刚好是COP15的主席国,去年10月份在昆明有一个成功的缔约方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用视频方式参加,韩正副总理现场参加会议。今年12月份,第二阶段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秘书处所在地加拿大举行,中国政府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主持人: 上海会有什么具体的贡献?
嘉宾: 按照中央的部署,各个省市都在制定一些措施,我市正在制定《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统筹今后一段时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
主持人: 现在记者的电话接通了,来听听他那边的情况。
(记者现场连线)
主持人: 给了一个居民在自己家园附近就可以看的动物园,看到的生态环境很好。
嘉宾: 老百姓身边的公园。
主持人: 特别感谢给我们带来的介绍,刚才我们听到的生境花园的介绍,挺有意思。
嘉宾: 刚刚长宁的社区领导谈到了去年COP15在昆明开会,我也在现场,长宁的生境花园被评为生物多样性100+ 全球典型案例,是社区唯一的一个案例,不仅是代表长宁,代表上海,也代表我们国家。生境花园也是具有栖息地功能的花园,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于2017年在上海正式启动“生境花园”项目,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修复的社区实践行动,包括长宁、杨浦,都有这个工作。下一步,在原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之上,要制定《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对今后的保护工作进一步提升。包括三方面,第一,总结推广生境花园的成功经验,结合城市更新,提高现有公园绿地的生态能级,让自然的野趣能够更加贴近市民的生活,满足市民对于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第二,继续织密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网络,非常欢迎广大的市民朋友共同参与城市野生动物的调查,成为城市里的“公民科学家”,来扩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朋友圈,摸清上海生物多样性的家底。第三,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播放了《“申”生不息》的宣传短片,社会反响很好,把上海生物多样性的成果做了一个展示。下一阶段,我们还会下大力气推动科普教育进社区、进校园、进公园,不断营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会氛围。
主持人: 欢迎大家继续收听《2022民生访谈》,接下来还有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上海碳普惠这方面工作的进展怎么样?
嘉宾: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其中有一个是碳普惠的政策,实际上是鼓励公众和小企业节能减碳行为而建立的正向引导机制。碳普惠机制能够记录和量化公众的低碳行为,通过商业交易市场和政策等方式,引导和激励公众形成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与碳市场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机制(包括CCER)主要面向生产侧的大中型减排量不同。
主持人: 碳普惠面对的是老百姓。
嘉宾: 面对的是广大老百姓,通过碳普惠调动全社会绿色低碳的积极性,利用区块链、物联网先进网络技术把数目庞大的大小型的减碳行动汇聚起来,给予一定的激励,来支撑整个国家和上海双碳目标的实现。一些城市已开展碳普惠工作,去年10月,国家发布《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把碳普惠上升到国家的顶层设计,最近几部委印发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也提到了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上海也在参考借鉴国内外经验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已完成了上海碳普惠体系的顶层机制设计,起草了《上海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今年2月份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前正在进行专家论证和风险评价,准备下半年出台。
主持人: 这个工作方案有什么亮点吗?
嘉宾: 上海的碳普惠工作,一是目标引领,紧扣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更好地服务上海碳排放强度下降,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形成等目标达成。二是市场化运作,有效发挥碳市场机制的带动作用,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以市场化手段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第三是参与便捷,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来简化参与流程,降低碳普惠各主体的参与成本。第四是惠民利企,以“人人低碳,乐享普惠”为核心理念,针对于个人低碳行为和企业、社区、家庭的中小型减排量项目“面广量大”的特点,通过商业、政策、减排量交易等多种渠道帮助其实现价值。目标就是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碳普惠的体系,打造成上海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品牌。接下来,上海将形成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构建制度标准和方法学体系,搭建碳普惠平台,选取基础好、有代表性的区域及统计基础好,数据可获得性强的项目和场景,比如新能源充电桩、公共交通、低碳消费,先行开展试点示范,衔接上海碳市场,探索多层次消纳渠道,探索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
主持人: 区域性个人的账户很有意思,您刚刚说了很重要的一点,碳普惠一个是小、杂、散。
嘉宾: 个人和小企业,还有社区。
主持人: 如果想改变他的生活习惯,颠覆性的改变,碳账户很有意思。原来我很自然地开车上班,如果有一天我骑自行车上班之后,发现我的账户里面是有积分的,积分甚至可以冲抵电费、水费,我乘车是2块钱,走路多了5毛钱,不但少支付2块,还多了5毛钱,这个改变是相当大的。
嘉宾: 是的,我们就是要通过个人碳账户的设立,包括商业政策激励,通过碳市场交易的方式,让个人低碳行为有一个定量化的价值实现。我们在一些特别的领域、区域做试点,刚才你说的公共交通领域,绿色出行、新能源。再比如说浦东,市人大6月22日通过了《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的若干意见》,里面谈到了探索建立个人碳账户。未来,上海的碳普惠在良好运营的基础之上,逐渐扩大整个碳普惠的覆盖区域和项目的类型,来完善整个平台的建设。
主持人: 我们也希望能够有更多好的碳普惠的政策出台,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让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我们的减碳行为给这个社会、给地球带来的向好方面的意义。
嘉宾: 调动广大市民、商业机构,探索通过商业激励机制,形成规则明确、场景丰富、发展可持续的碳普惠生态圈。
主持人: 刚才我是打了一个比方,利用个人碳账户赚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面我们讲了“十三五”上海完成了污染防治攻坚战战略性目标,刚才您提到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这是要长期进行的,刚才讲到协同的治理,此起彼伏,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嘉宾: “十三五”我们完成了整个上海的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略性目标,这个目标我们是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原来叫“坚决打好”,现在是要“深入打好”。上海“十三五”阶段性的目标是圆满完成,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还要进一步巩固,环境基础设施建管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巩固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嘉宾: 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发布了《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上海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启动我市《实施意见》的编制工作,目前已经完成起草工作。结合国家部署要求和上海实际,在“十三五”工作的基础上,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按照“1+1+8”体系部署。其中,第一个“1”是印发我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第二个“1”是实施我市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8”是推进实施8个专项攻坚行动,包括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长江口-杭州湾综合治理攻坚战两个开拓创新性战役,还包括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消黑除劣”成效保卫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等四个巩固提升性战役。此外,延续了“十三五”“无废”和“增绿”两个专项行动。
嘉宾: 举个例子,长江口-杭州湾综合治理攻坚战方面,上海正在编制实施方案,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让近岸海域环境持续改善,保障高品质生活岸线。通过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入海河流水质改善、沿海城市污染治理等措施,实现陆海统筹、精准治污。“十四五”期间,以杭州湾金山段为重点,按照“水清滩净、渔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目标,持续推进“美丽海湾”示范建设,努力给全体市民打造一个亲海、观海、游海的休闲度假黄金海岸,不断提高市民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主持人: 这两年通过开展生态环境的督察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在督察工作方面我们会有哪些进一步的工作?
嘉宾: 环保督察的目的是想让全社会各个主体担起责任,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来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督察分两类,一类是中央督察,2016年和2019年,党中央对上海开展了两轮的环保督察,第一轮是46项整改任务,44项已经完全整改好了。第二轮24项,16项已基本完成。第二轮我们也公布了热线电话,督察组共向我市交办2481件信访件,办结率达99.6%。除了中央督察外,上海市按照“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体制”的要求,从2017年到2019年底,我们对全市16个区都进行了市级的环保督察,梳理了老百姓关心的生态环境的举报件3000多件。2020~2021年对长宁、青浦等六个区开展了督察“回头看”工作。目的一是凝聚全上海生态环境的保护思想共识,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责任意识。二是解决一批广大市民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形成有力的震慑,一批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项目被叫停,一批绿色生态产业加快发展。三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长效化,进一步从制度上、领导机制上完善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目的还是想让上海的环境更好,让绿色成为我们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让低碳成为生态之城鲜明的标识。
主持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定要提高督察这方面的重视程度。
嘉宾: 督察是一把利剑,督促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
主持人: 很多网友发来信息。网友ZZM说这两个月空气质量还真的是不错;也有网友说这几年的空气好很多,生态环境关乎老百姓的生存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促进健康,延年益寿,幸福感满满,下次带小朋友到生境花园体验一下,就是刚才说的那个小区,还有说人类自然界和万物要和谐相处,才得以平安。
嘉宾: 广大老百姓对生态环境关注度是比较高的,这是最普惠的民生,跟生活息息相关。
主持人: 李先生打来电话,原来可以听到青蛙大合唱,这半个月以来,青蛙少了很多,不知道哪儿去了。
嘉宾: 证明老百姓喜欢听到蛙声。
主持人: 也有老百姓打来电话,现在天热了,堂食逐渐恢复,夜宵也有了,但是餐饮行业不可避免就会产生油污的污染,问生态环境部门有没有什么好的做法?
嘉宾: 其实烟火气来了以后,堂食包括餐饮业逐渐恢复,肯定会有油烟的污染。中国人做饭跟西餐不一样,有餐饮周边的排气孔对着居民区,会对居民产生一些影响。我们生态环境部门对餐饮行业加强沟通,从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后果严惩,有一套油烟污染控制体系,来提高现代环境治理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水平。五年来,我们通过多种做法多种努力,油烟污染信访的数量下降接近60%。全市加强精细化管理,把事后处理变为事前预防,把末端控制变成全过程监管。各个区有各种做法,都有特色。比如说静安区有“绿盾通”数据平台,打通餐饮环境管理各方数据交换的渠道。徐汇区编制了餐饮选址负面清单,引导企业合理选择餐饮经营地址。黄浦区成功磋商餐饮油烟排放超标损害生态赔偿案,促进企业提升环保意识。宝山推行环境信访人民调解,在基层化解油烟污染纠纷矛盾。
主持人: 这当中还有一个问题,一到夏天,我们的窗户打开通风,噪音就来了,我不知道您有没有关注到一点,现在“炸街”您听过吗?摩托车、大排量的汽车消音器拿掉了,那个轰鸣声在夜半时分非常麻烦。
嘉宾: 6月5日新的《噪音法》施行,第四十七条规定:禁止驾驶拆除或者损坏消声器、加装排气管等擅自改装的机动车以轰鸣、疾驶等方式造成噪声污染;第七十九条规定,违反四十七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有关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处罚。
嘉宾: 其实上海在2018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对马路“炸街”、飙车噪音的管控工作,公安部门和环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动车噪声污染治理工作的通告》,全天禁止噪音超过80分贝的九座以下的客车在本市道路(高速公路除外)行驶。每天晚9:00到第二天7:00,禁止噪音超过80分钟的摩托车在本市道路行驶,对改造车和噪声超标车有具体的处罚。虽然有规定,但是还是有一些违反的行为,公安和环保也成立了联合执法组进行检查,包括不定期的现场执法,设卡拦截,现场检测,违法处罚,对一些“炸街”、飙车行为进行了打击。市民朋友如果受到了“炸街”、飙车噪音影响,可以向公安部门、环保部门反映。
主持人: 《噪音法》今年做了新的修订发布,这个新的法跟原来相比有什么重要的变化吗?
嘉宾: 今年的环境日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的世界环境日的50周年。今年的环境日中央很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写了贺信,中央领导出席国家主会场活动,是环境日的大年。新《噪声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和谐安宁生活环境需要的务实举措。主要有几个方面变化,一是更着眼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防治的对象增加了,扩大法律适用范围。二是完善了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职责。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根据需要建立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协调联动机制。三是加强源头防控,要求在规划中防控、在布局中防控、在产品中防控。四是对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均增加了多项管理要求;聚焦广场舞、机动车轰鸣“炸街”、酒吧等噪声扰民难点,新法中有相应的规定与处罚条款,以保障安宁和谐环境。五是强化社会共治,鼓励业委会、物业制定噪声控制规约等形式,规范业主行为。六是强化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
嘉宾: 新《噪声法》从保护人民群众利益出发,相信对改善声环境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下一步,上海将继续努力,按照《噪声法》的要求,做好相应的法律配套工作,从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联动机制、严控各类噪声污染源、加大违法事件查处力度、促进科研创新与宣传普及等方面,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维护安宁的声环境,满足市民朋友对安宁环境的需求。
主持人: 欢迎大家继续收听《2022民生访谈》。接下来听听新华社的记者王默玲,我们来接通她的电话。王默玲您好!
主持人: 我们来接通她的电话。王默玲您好!
王默玲:很高兴向您提问,最近对于广大的上海市民来说,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做核酸了。我们看到遍布大街小巷,甚至小区里弄里的核酸常态化采样点,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医废垃圾。不少市民朋友都提到,现在一看到黄色的垃圾袋和垃圾桶就知道是医废专用了,很关心医废处置背后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么多医废垃圾是怎样收运走的?怎样保证收运过程当中不会产生遗漏?收运走的医废垃圾送到那里?是如何处置这些医废垃圾的?
主持人: 确实是,我们小区里的黄色垃圾筒,现在都已经熟视无睹了,因为每天都有。
嘉宾: 这是广大市民比较关心的问题,常态化的核酸检测点很多,全市一万多个。检测点分为三类,一类是固定的点,比如说去医院、社区服务中心,还有就是便民点和流动点,市民朋友经常看到的是常态化核酸检测的便民点和流动点。这些点位产生的医废由检测机构带到医废处置单位集中起来,如果带不走,在检测点要设置专用的医废垃圾桶,或者是储存的场合,里面落实“三防”的措施,在24小时内带到社区服务中心处理掉。
主持人: 这一轮疫情,核酸检测也好,隔离收治也好,医废增长速度肯定快,我们有多少的量?
嘉宾: 这一轮疫情突如其来。没有疫情期间全市医废大概是每天二三百吨左右,疫情期间的量可以说是超极限增长,我记得4月24日达到了每天1400多吨,是平常的6倍,3月初的4倍左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专门到现场,关心医废处置单位固废处置中心,关心四叶草周边的黄袋子,还专门成立了分管市领导牵头的医废处置专班。请大家放心,3月1日以来,全市累计收运的医废是9万余吨,全部得到了安全处置,没有对环境造成影响。
主持人: 我们主要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焚烧,如果超极限的话,设备没问题吗?
嘉宾: 刚开始突然增加的时候,我们也存在不足,不能说一开始都做得很好,很快我们就调整了方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尽最大努力增加收运处置能力。迅速落实应急预案,优化收运模式,紧急调集力量,强化市区两级收运网络,仅市级医废收运车辆就从原有127辆增加到500多辆。同时,全面启动应急协同处置体系,确保医疗废物“收得走、烧得掉”;二是加强日常调度,将清运工作做精做细。我们动态掌握各类场所医疗废物的产生和暂存情况,优化收运安排,确保医疗废物动态清零。三是加强宣传引导。我们编制了简明直观、图文并茂的医疗废物操作手册,并通过网络媒体、微信等方式指导帮助基层做好医疗废物源头管理。四是开展黄色袋装垃圾专项行动。规范黄色医疗废物垃圾袋使用,集中整治街面上黄色袋装垃圾随意堆放、未及时清运的问题。市民通过12345热线等渠道反映了相关问题,我们及时响应、迅速处置。
嘉宾: 后续,针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医疗废物收运处置工作,我们结合前期工作经验,制定了后续工作方案:一是针对今后核酸采样点点多面广、隔离管控波动性大等情况,督促区里加强对核酸采样医废、集中隔离点垃圾等医疗废物的短驳集中,市城投集团做好后续收运处置;二是将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纳入到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设施清单,并做好应急处置准备,确保医废超常增长后能及时安全处置;三是加强对涉疫医疗废物收运处置人员的安全防护和闭环管理,确保收运处置队伍相对稳定。
主持人: 先来听几位热心听众的电话,朱先生你好。
主持人: 朱先生:我是浦东一家公司的,我们公司曾经收到浦东新区环保局的行政处罚,我们的贷款招标受到了很多影响,生态环境部门有一个很好的信用修复政策,给我们很好的挽回声誉,非常希望政府对我们环保违法进行分类管理和信用修复的工作。我们上次联系了市生态环境局信访办,这次想听听,看看有什么好的政策引导我们?
主持人: 朱先生已经明白了,以后千万不能违法,否则的话,招标什么都会有影响。如果愿意改,甚至还会有原来没有注意到的,现在有这个需求了,朱先生说得挺好的词,信用修复。
嘉宾: 企业的生态环境信用修复是有机制的,我们对违法行为进行分类管理,环境违法看几个方面,第一是首次违法,还是屡教不改的多次违法。第二,看你是主观故意,还是客观的失误。第三,看你是法人集体决定的,还是企业里面个人的违法行为。第四,看你的违法是轻微违法,还是严重违法。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研判。企业可以通过线上“一网通办”“信用中国”等渠道申请信用的修复,也可以线下通过生态环境部门窗口,或者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中心申请。修复以后,处罚的信息不在生态环境部门的官网或者是“信用中国”中公开,也不在生态环境信用评价中扣分。违法情节轻微、社会危害程度小的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满三个月并结案的,就可以提交信用修复申请,满足条件的会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信用修复,不会影响招标和银行贷款。
主持人: 还是建议大家仔细研读《环保法》,一定要有生态环境的意识。下面有请李先生。
主持人: 李先生:我想问程局长,现在我们说要建设绿色低碳的社会,除了各种企业要努力以外,我想应该也是离不开居民小区的贡献,比如说网上看到居民楼顶上装了太阳能板,请问作为居民小区,社区怎样变得更低碳?
嘉宾: 非常感谢李先生,生态环境工作肯定是需要广大的市民或者是社区一起来共同参与。
主持人: 2500万人如果一起来做低碳行为,是很不得了的事。
嘉宾: 我们社区的低碳建设、改造、管理和广大市民朋友的衣食住行都息息相关。我们也在积极推广低碳社区、近零碳社区的创建工作,鼓励一些社区能够创先争优,带动其他社区一起努力。包括装太阳能的光伏板、使用清洁能源、雨水收集利用的系统、门窗节能改造等方方面面。低碳行为很多,组织市民低碳知识的学习,倡导节约用电、节约用水,鼓励闲置物品交换再利用,减少垃圾等等。通过硬件软件两方面努力,让整个社区越来越低碳,让整个社区凝聚起来为全社会的绿色低碳做出更大的贡献。
主持人: 很多网友说对垃圾分类定时投放需要加强管理,让老百姓深刻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我们保护环境实际上是无所不在的。下面有请冯女士。
主持人: 冯女士:我想反映的是装修噪声防治污染防治办法的问题,上海市二手房交易也比较多,大部分的装修都是在已交付的房屋里进行的,涉及到了装修噪音的问题。我看到目前上海市社会生活噪音的防治办法里明确要求了每日18:00到次日8:00,法定节假日,不含双休日全天,对噪声进行要求,其实我们工薪族在工作日,中午也是要进行午休的。
主持人: 前段时间我经常接到投诉,前段时间正好是网课,要中考了,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这两个月封控,很多家装修都停下来了,现在疫情一放开,噪音开始有了。
嘉宾: 是的,很多装修二手房,周边邻居都有一些声环境的影响。新《噪声法》颁布后,对上海市家庭噪声污染方面的防治工作做出了更加细致的规范,对噪音的防治,住建委、生态环境局,包括房管局、物业,都会采取一些措施,研究家庭装修造成的声污染。
主持人: 如果民间的、邻居之间的行为,最终都是要一部一部的法律出台进行限制,这是不对的。邻里之间,大家应该是和睦相处,我在做这件事情,敲、凿、锯、钻,各种各样的,哪怕是生活所需的一些东西,是不是都应该考虑到邻居的感受?
嘉宾: 您说得对,疫情防控过程当中,基层的治理、社会共治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包括噪声,应该强化社会的共治,业委会、物业、居委会可以形成公约组织,这是一个社会治理的模式,来规范这些装修的行为,包括装修的时段、装修的内容,什么时候不能电钻,包括整个装修环境,实际上除了声环境,还有垃圾的管理。
主持人: 法规条例其实都是特别刚性的,我们处理这些问题时,更多的需要柔性的,大家相互谅解,这样才能让社区变得更好。
嘉宾: 相互包容,相互谅解,相互规范,共同促进和谐社区。
主持人: 再来听一个黄先生的电话。
主持人: 黄先生:是否能进行环保设施的开放?我国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仍然是需要加强的,为了扩大环保宣传能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参与度,是不是可以给大众开放一些平台或者是App?类似于旅游、学习的平台,或者是日常生活当中,让环保知识渗透到大家的生活当中?
主持人: 让大家共同参与。
主持人: 黄先生:开放一些环保企业给大家参观。
嘉宾: 我们已经开放了很多环保设施,比如说医废处置,嘉定的上海废物处置中心就是一个开放的场所。医废处理新的车间里面,机器人怎么工作,医废怎么来的,到哪儿去烧,都对小朋友开放,对社会开放。我在金山工作过,金山石化,还有污水厂,都有开放。
主持人: 一方面让公众了解最新的环境保护技术和设备。第二方面,看到垃圾集中处理地方的触目惊心之后,大家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会更提高。
嘉宾: 通过向公众开放,让社会,尤其是让孩子们从小培养生态文明的意识,既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也保障公民对环境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促进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互信,形成广泛的生态环保统一战线有很好的意义。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公布的四批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单位名单,上海有90家,都向公众开放。
主持人: 再次感谢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的局长程鹏作客《2022民生访谈》,希望您有机会能多来我们广播作客,来跟市民多做交流。
嘉宾: 谢谢海波。非常感谢上海市广大市民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注、支持。“十四五”更加需要广大市民能够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给我们的工作提出好的建议,提出一些批评,谢谢!